何黎近照。资料照片
在北京驻地见到昆明医科大学教授何黎时,她正行色匆匆。就在赴京参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仪式的几天里,她不知给昆明“家里”打了多少个电话,危重病人如何抢救、紧急会诊关键在哪、学生论文进展如何……采访一结束,她拉着早已收拾好的行李箱直奔机场。
这就是何黎,一位有着31年教龄、3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也是在皮肤科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专家。
31年坚守,带出高层次科研团队
课堂上,何黎展开一张皮损病例挂图。“你们怎么考虑?”她不急于给出答案。一个女生起身,说了自己的看法。何黎微笑着点点头,“那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这种病案讨论的教学形式,是何黎的创新。“按照传统教法,一上来就介绍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光靠死记硬背,怎么能成为好医生呢?”何黎笑言,先让学生开动脑筋,再揭晓正确诊断、误诊原因,这样才能记得牢。
“我最喜欢上何老师的课。”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为了教好本科生,何老师主持并参与设计了7套多媒体课件及皮损挂图,“各种皮肤病、性病一目了然,图文并茂,我们学得带劲,效果也好。”
31年来,何黎精挑细选,收集了600多例疑难皮肤病病例,以病案分析的形式主编了《皮肤性病学》《美容皮肤科学》《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等教材。“这些病例非常珍贵,为全国广大临床皮肤科医师提供了丰富的少见疑难病例诊断及治疗思路。”采访中,很多皮肤科临床医师为何黎主编的经典教材“点赞”。
云南地处高原,日照强烈,光线性皮肤病等高发。针对这些情况,何黎提出了“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通过让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开展诊治性病、艾滋病和皮肤美容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学以致用。
31年来,何黎培养了8名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后、7名博士及54名硕士研究生,带领的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
攻克难题,达国际学术前沿水平
“何教授,您看我能不能治好?”声音很是低沉。何黎抬头一看,是个年轻男孩,患重型痤疮。“我大学毕业找工作,笔试过了,可人家面试时,说我形象不好。”
何黎认真为男孩做了检查,“能治好!”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
皮肤病性病难治愈、易反复,让患者身心痛苦,何黎立志要攻克难题。15年来,她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光皮肤病的临床防治难点问题上。“晚上9点吃个盒饭,夜里一两点钟休息,那是常态。”
SELL及DDB2是重型痤疮的易感基因!经过艰苦的努力,何黎带领团队取得了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皮肤学在痤疮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学术的前沿水平。
基于研究成果,何黎带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某公司开展了合作,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护肤品,用于光皮肤病防治。目前,该产品已经惠及全国144万患者,4年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亿元,还走进了全国2300多家医院的皮肤科。
言传身教,育人先育仁爱之心
“我那些病人怎么办?”从晕厥中清醒过来,这是何黎说的第一句话。从清早一直忙活到中午1点多,何黎连口水都没顾上喝,送走最后一个门诊病人,她站起身来,不想一阵天旋地转后晕倒。
其实,限号只有30个,是何黎一次次不忍心,才会劳累到这种程度。外省患者远道而来,加号;患者病情严重,加号;清晨排队没挂上号,加号……
“把门诊停了吧!”医院院长下了“命令”。何黎和院长再三“讨价还价”,身体刚好转,门诊又全部恢复。
“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传”。每学年开始,何黎的第一堂课都以“怎样做一名好医生”为题。面对讲台下的医学生,何黎嘱咐,“只有将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贯穿治病救人始终,用心、用情对待患者,你才有资格告诉人们自己是一名好医生。”
“最近起痘痘很严重,又痛又痒怎么办?”在微博上,有网友给何黎留言。“一定能治好的,别着急!在昆明吗?”何黎回复。在网上免费给患者看病,已经成了何黎的习惯。“现在看病难,很多患者挂不上号。虽然有时在网上回复到凌晨一两点钟,我也感到快乐。”何黎说。正是心怀仁爱,她才率先在医院开设周末门诊,不计报酬地为病人服务;她才在云南楚雄地震发生后奔赴灾区,带着自己购买的数千元药品,为600多名皮肤病患者免费诊治……
“作为医生,要救死扶伤;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何黎告诉记者,她还希望开设一门“医德心理课”,让仁爱之心遍地开花。(记者 张 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