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三思终有悔

2018-10-0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醒世恒言》一书中载有“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这样一句话。细细思来,寓意深刻。

事前不思量、事后才觉察铸成大错,从古至今,此类人真可谓是不胜枚举。例如,南宋官员陈璠,曾经担任宿州太守五年。然而,他贪婪成性,搜刮了无数钱财,家里堆满了黄金珠宝。他的贪腐行为败露后,被判处极刑。当陈璠被押到刑场即将开刀问斩时,他向监斩官索要纸笔写下了一段“忏悔录”:“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在这首诗中,陈璠表达了临死前的悔恨交加,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无限感叹。

陈璠的下场是可悲的,其可悲之处就在于:直到临刑之前,在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之后,他才幡然醒悟,但为时晚矣!犯下无法改正的大错,往往就在于事前没有多问问自己,没有多考虑下“东窗事发”后的“灾难性结局”。从古至今,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如,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忏悔:“离家日深、孤鸟寒林、铁窗封户,叹自由可贵。四季人生,已入冬眠,望夕阳可敬。罪孽深重,不及回头与后悔。”

在“事前三思”方面,季文子堪称榜样。春秋时期,他担任过鲁国的正卿,从政的33年间先后辅佐了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国君。他执掌鲁国朝政,掌管大量财富,可谓是大权在握,却能够做到一心安社稷,始终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身处政治斗争旋涡之中的季文子缘何能保持清廉节俭?“秘诀”就在于,他行事能始终坚持“三思而后行”,凡事考虑清楚、考虑妥当后才去执行,避免因考虑不周而留下悔恨。作为鲁国的重臣,他十分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不仅自己率先做到廉洁奉公,而且大兴节俭之道,使得鲁国的政治风气一片清新,因而赢得广泛赞誉和尊崇。

可以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将问题和后果想清楚,才能遏制“小疾”于微末之际,才能在“微利之诱”“五色之惑”面前做到全身而退。在这方面,季文子无疑是所有为官者的学习榜样。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在“伸手”之前就想到“落马”后可能面临的所有结果:在政治上,公职没了,党籍丢了,前途毁了,政治生命告终;在经济上,退赔赃款,没了工资,养老没有保障,丢掉了本来能够得到的福利待遇;在家庭上,葬送了“小家”本来的和睦幸福,亲人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世人的冷眼,给家庭成员带来伤心、哀痛,甚至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生活上,高墙内住,囚徒生活,失去自由,度日如年……那他还会伸手吗?

试想一下,那些“落马者”若真能够“事前三思”,能够在贪腐之前就多“吓唬”一下自己,仔细掂量被查处后的种种“失去”,恐怕也不至于一意孤行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吧?(范仁碧)

上一条:矜名不如逃名趣 下一条:铁骨拒索贿

关闭